時間:2018年9月10日
地點:十日町市役所
簡報人與Q&A:新潟縣十日町市產業觀光部部長,渡辺正範
紀錄:楊梭逸
編輯:沈婷茹
本趟行程特別安排與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主辦政府部門新潟縣十日町市市長與產業觀光部部長進行交流,本篇為經現場分享口語翻譯人員逐句翻譯逐字稿潤飾後完成
時間:2018年9月10日
地點:十日町市役所
簡報人與Q&A:新潟縣十日町市產業觀光部部長,渡辺正範
紀錄:楊梭逸
編輯:沈婷茹
十五世紀的時候,這整個地區稱為「越後妻有」,包含十日町市跟津南町兩個地區。面向日本海,日本最長的河川「信濃川」貫穿其中,兩邊是棚田(山坡上的梯田)與平地田。冬天即使在市區內,也有2-3米高的積雪,雪比人高的景象很常看到,又有「雪國」之稱。這個地區,和所有日本典型的山區景象相同,人口變少與高齡化是面臨的共同議題。
197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1980年代,是經濟最發達的時候。但那時的開發沒有影響到越後妻有地區,以前的好山好水,因此保留下來,成為今日景緻。大地藝術祭就是姜這些被遺留下來的地方活化,廢校或廢棄古民宅的重新整修,讓老建築得以重生。秉持著:「人皆是被自然包圍起來,在自然裡生活」的核心理念,大地藝術祭走過二十年。
2000年,第一次舉辦大地藝術祭,只有20萬人左右。到了上屆2015年,就有51萬人參與,其中60%是第一次來,也就是說再次參加的人占比40%,這是個很大的回頭率。而在男女比上,女性占65%、男性占35%,最大宗的參與者成員類別是家庭,再來才是夫妻或男女朋友。
一般來講,大多是家庭裡的媽媽發起,夫妻搭擋也多是由妻子邀約,先生跟著來,女性的主動權20歲占27%、30歲占27%,所以說20-30歲占最大宗的比率。旅客分布中,日本國內最多是關東地方43%,其他縣內30%,再來就是外國人了。大地藝術祭最能吸引位於日本關東的年輕女孩子,她們是大地藝術祭最大的支持者,「只要抓住女孩子的心就能抓住全部人的心」,這是從第一次辦統計的結果。
參與的藝術家都能理解我們的核心理念,並以此為創作核心:「人們只能在自然裡生活」,這是現代科技沒有辦法取代的。藉著藝術家把理念傳達給大家,將在地風景、廢校和老空屋搭配、串連、活化,成為大地藝術祭的元素,再形成新的文化意涵與創造新的觀光機會。比方說,梯田很久無人去耕種,老空屋及廢校沒人能承接在地文化,舊的資源轉化爲新的資源,就能產生獲利。
再看到經濟效益,在圖表中第一屆、第二屆看起來的經濟效益非常大,那是因為涵蓋了硬體建設,包含道路整修及其他設備加強,這些事地方建設所帶來經濟效益,而非大地藝術祭帶來的回饋。大地藝術祭目前為止,發揮的最大效益是在2015年,大概帶動51億日幣經濟流動。
大地藝術祭與在地連結很深,第一屆參加的社區部落有28個,到了2015年已經增加到110個,比第一屆多了4倍。第一屆主動參與的只有3個社區部落,還有25個社區部落,都是透過拜託、邀請或威脅利誘的方式才答應參與。
但到了2015年,這110個社區部落都是主動表示希望可以合作,社區部落與藝術家的合作,都轉變爲是自發性產生。大地藝術祭除了經濟的改變之外,更重要的是社區部落心態上的轉變,更願意參與了!
剛開始舉辦大地藝術祭的時候,地方上都認為,藝術是有錢人的娛樂,對我們來說,是把錢投入藝術而沒有帶來其他利益,是在浪費稅金。
2012年9月,日本銀行的報告顯示,日本經濟不管是產業或服務業都往下走,只有一個服務業是往向上成長,那就是大地藝術祭帶來的經濟效益。雖然這是在新聞報導上的小小紀事,但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事件,當初輿論提到「投資藝術是沒有任何回報」,直到日本銀行發表後,大家才正式承認,大地藝術祭不只有投資還有收穫,對十日町市居民和市長來說是非常的高興,但其實最高興的是日本政府(笑)。
稍微解釋一下為何會有大地藝術祭,這是平山征夫先生,新潟縣前知事,在1994年的時候提出新新潟里創的案件。當初新潟縣有一個地方政策,是在廣泛的地區裡,若提出好的案子,政府就給予補助40%的費用,而這邊的人說要,用藝術來參與活動。
當時主導者是北川富朗先生,把這樣的理念帶過來新潟縣,那時候大家都還認為藝術是有錢人的娛樂,北川富朗先生只是過來投錢然後把環境破壞掉。但就在北川富朗先生,一家一家的拜訪,一次一次的說明下,才有現在的出路和經濟價值。不管別人怎麼反對,他都沒有放棄,他總共參加2,000次以上的當地說明會,藝術祭之所以會成功,且沒有中斷,都是因為北川富朗先生的堅持與信念。
第一次舉辦花費4億,最近一次是6億2,000萬,第一屆與第二屆並沒有國家補助,只有新潟縣補助而已,縣政府支持我們到第三屆。而十日町市對大地藝術祭的負擔只有6%,到現在已沒有補助。國家補助地方創生是從第三屆開始,上一次國家給予很大的補助,但最大的資金來源,是各地給予的協助與贊助,約占40%左右。
與各機關邀請協助是最辛苦的,企業給我們大概1億以上的贊助,其中縣外的企業占一半以上。現在看到有活力且繼續經營的社區部落,以山區為多,反而十日町市中心的作品比較少,這是今後最要改進的地方。
草間彌生《花開妻有》,日本:草間彌生所使用的顏色比較鮮艷繽紛,其實與日本風格比較不搭,日本人比較喜歡黯淡的顏色,但在一片綠色及天空的藍色中,此作品反而非常適合這個地方,拿到別的地方去也許不能這麼明顯,但在這裡反而非常耀眼。
詹姆斯‧特瑞爾《光之館》,美國:為外國人來看得最多的作品,黃昏後把天花板打開,顏色非常漂亮。
伊利亞、艾密利亞‧卡巴科夫《梯田》,俄羅斯:是大地藝術祭最具象徵的作品,剛好文字背面是梯田,且周圍四面是森林,離景色150米的地方,呈現類似四季時間的畫軸,在這些文字詩的前面,放眼望去,先是字、後是整片稻田,看過去非常具有特色。當中有一條河川,可以聽到水流的聲音,運用到五官的感受,每個季節景色會改變,每個時間會看到每個景色,所以被稱為大地藝術祭的代表做作。
田島征三與亞瑟‧比納德《缽&田島征三‧繪本和樹木果實美術館》,日本:大地藝術祭除了大地自然景色,也能看到當地人文生活,如將廢校做成作品,作家把童話故事變成立體,好像親身在童話故事裡的體驗,特別是小孩子與婦女對這作品很有興趣,當地居民認為廢校有帶走光明的感覺,但是因為這個作品反而讓他們更忙碌。
入澤美時與安藤邦廣《產土神之家》,日本:這是2004年新潟縣中越地震後變成空屋的茅葺民房改建而成,住在這裡的人都已經離開,後來以陶器為著名,是非常有名的陶器餐廳,每次辦藝術祭都有一萬以上的人潮。
在食的部分,農舞臺-松代雪國農耕文化村中的《越後松代里山食堂》,餐點的設計很有趣,使用當地的素材,綜合當地老太太與縣外年輕女子的想法,做出年輕人也接受的美食。
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的《米飯秀》,我們這地區是魚沼地區,產的米是最好吃的米,每次都拿到第一名,每個農家都認為他們自己種的米是最好吃的,EAT&ART TARO這位作家利用這個讓各農家種的米做比較。
《奴奈川校園》由米其林三星主廚米澤文雄(Jean-Georges)先生監製料理,以在地食材與傳統雪國料理創作而來。
越後妻有好吃的東西很多,但原先不懂得去包裝,最近開始進行包裝開發與設計,做出來產品幾乎都到可以參賽獲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大獎。如兩瓶酒看起來像化妝品的酒賣得非常好,一開賣很快就被買光;糖果餅乾是老年院做出來的,現在得到獎還可以付他們薪水,其實藝術對老人院的及其相關單位,都有帶來正面影響。
大地藝術祭讓外地的年輕人可以與與本地的長輩交流,發展出非常好的感情,這些長輩的手藝,在大地藝術祭是不可欠缺的。從外地來的年輕人,和這些長輩也有很好的互動。年輕人身體力行,學到東西而長輩也會投以笑容,這也是大地藝術祭的成果。
年輕人在我們地方稱為「小蛇隊」,義工很多都是縣外來的,今年外國人特別多尤其是台灣人,外國人與本地年輕人在這相遇結婚的也有,不少東京或有能力的企業也會投資這邊。
農業是我們的產業主軸,再來就是和服產業,這兩個產業在這個地方約有一千年左右的歷史。全部的產業大概10%,和服產業占30%,其他服務業占60%,基本上我們還是以農業與和服產業為主,所以把這兩個產業,放在大地藝術祭最主要的地方。剛才提到費用的問題,就是說國家給我們多少資助,一般預算為350億日圓,其中140億是地方稅金,占40%,對觀光是1,500萬,所以占稅金0.1%,市本身的稅金是0.04%,所以其實國家並沒有提供很大的資助。
剛才提到關於餐廳或旅館的經濟效益,上次大地藝術祭中,有51億是指整個新潟縣,不是只有十日町市。每到大地藝術祭期間,飯店餐廳每次總是客滿,但是大地藝術祭結束後卻幾乎沒有人潮,如何在大地藝術祭結束後維持經濟效益,是現在最大的問題。而十日町市因為沒有大飯店跟旅館,所以沒辦法接到這麼多客人,住宿仍是以周遭的溫泉飯店為主。
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何十日町舉辦這樣的活動,而住宿是在其他地方?但我們認為,這樣也沒關係,好的東西要跟大家分享,若全部都包攬下來,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分散給四周的溫泉地方,當我們有需要時也會請他們給予協助。
農業與其他的企業或產業之間的合作關係,也是我們在思考的,藝術祭不只是對當地人口比例造成影響,同時對於企業也造成影響,產生的問題。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每個地區對於大地藝術祭的想法落差太大,地方創生除了產業、藝術與觀光外還要有合作的心,十日町發展出合作的心才是最大的效益。
大地藝術祭帶給我們很大的影響是,是許多年輕人願意來訪,甚至還有一些年輕人已經移居到這邊來了。這邊人口越來越少是事實,但是心態卻有改變,以前人口凋零及移出比率高於在地居住的比例,比例大約是1人出生對比2人離開。
現在的比率有所改變,移出的人減少了,人口減少的主因,大多是高齡化的自然凋零。在出生比率上,全日本的出生率是1.5%,而十日町市是1.9%,在新潟縣是出生率最高的,表示一但住在十日町後,往往就不想搬出去了!
Q:我們去參觀由老房子改建的餐廳,營運的部分誰來經營它,我想應該不是政府在做,那是民間自己做還是社區來做?經營是一種商業行為,是由誰來處理?再來是藝術祭只有一段時間,有因為藝術祭而增加新的餐廳或其他光觀的店出現嗎?
A:它其實是由一個財團法人NPO法人越後妻有里山協慟組織,與當地居民一起經營這個地方,所以餐廳不是藝術祭結束後就關掉,有其他活動時它還是會開放,有些地方是整年都開放,而有些地方只開六、日,另外也有些是有活動時才開放。依照三年來平均計算收入,藝術祭時收入是最多的,再來就是六、日了。
Q:想請問藝術祭已經是第七屆了,那作品非常的多,室內作品維護是沒有問題,但戶外作品如何維護(尤其有些是以自然媒材來創作)?藝術品的維護費用,因為和藝術家合作模式已經結束了,想了解這一部分是怎麼處理?
A:放在外面的作品,大部分大地藝術祭結束後會全拆掉,因為下雪時作品會被壓壞,而且會造成危險。除非是很堅固不會倒的會留下來。比如說今年有380個作品左右,裡面會留下大概200個作品,有些堅固的作品放在外面,會用防雪的材料來保固,在那之前會先與藝術家、當地居民與協慟組織商量,至於費用是由市政府來支付,金額大概是3,000萬左右。
Q:延續前一位的議題,餐廳的經營政策或工具請問是不是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推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型制度)的專案?或是公司合作的法規或者是內容?用餐廳跟NGO合作的營運,政府的依據是什麼?
A:裡面的運轉是由當地與財團法人NPO法人越後妻有里山協慟組織合作,市政府也補助一些金額及一些民間企業也會給予資助。主要是靠年輕的企業家來幫忙,例如改做成保養品,以其他的包裝販賣出去,這也成為另一種宣傳方式。
Q:最後一個問題,當地的居民在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中主要擔任助手,是不是有考慮過未來居民扮演供應者與創作者的角色?是否有這樣的想法?
A:目前當地居民認為,與藝術家一起合作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對於做出來得作品,其實不太明白其中的意義。以在地居民而言,要在自己創作還是相對困難,當然也有當地的藝術家參加創作,例如2009年與2012年的期間,我自己的作品也有在藝術祭裡頭(但我不好意思說)。當地的藝術家來說,380位中大約只有2-3位而已。
備註:本篇內容為渡辺正範部長於經現場分享,口語翻譯人員逐句翻譯。經逐字稿紀錄後由筆者潤飾與部分內容修改,依據台灣閱讀習慣進行調整,以不與翻譯人員表達差異太大為目標。
(全文結束)